中邦《2021上半年中国灵活用工专题研究报告》

灵活用工,正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劳动者从“单位人”到“平台人”的转变,是人力资源市场不可扭转的趋势。但对于企业来说,新风口伴随新风险,需要新的风控策略,而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红线在何处,就变得尤为重要。

 

 

灵活用工概念界定

灵活用工是从企业雇主角度而言,是对劳动者不同于标准雇佣模式的用工的灵活调配和使用;灵活就业是指劳动者灵活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

相对标准劳动(雇佣)关系更加灵活的用工方式

灵活用工形式有较为明显的灵活性,可有效帮助企业进行用工成本控制和提升用工效益。

 

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现状

 

灵活用工市场规模

 

随着企业雇主灵活用工需求的涌现和劳动者对灵活用工方式接受度的提高,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得以飞速发展。

2016-2019年高速发展,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5%,2019年市场规模达到4779亿元 。

同时,2020-2021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催化了灵活用工的应用,市场规模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水平。

面对企业雇主需求的持续增加,人力资源服务商竞争激烈,与此同时,活跃的行业态势为头部玩家在竞争与合作中创造更多的机会。

人社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高达两亿,占我国城镇就业人数的一半左右。

中国灵活用工行业产业链图谱

 

灵工行业细分领域众多,竞争格局分散

 

围绕城市建设、企业发展及人民生活服务,各行业诞生出不同类型的岗位,这些岗位需求灵活,用工量大、用工时间不固定,易标准化培训上岗。灵活用工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不确定等问题。

某招聘研究院《中国灵活用工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灵活用工招聘需求主要集中在餐饮配送、家政服务、共享交通、物流仓储、数字营销、直播/短视频6大领域

但整体而言,行业护城河并不深,竞争格局较为分散,综合类巨头暂未诞生,仍有不少新入玩家以垂直领域、垂直客群切入,以期在万亿规模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中分一块蛋糕。

灵活用工市场商业分析

在外包模式下,灵活用工产业角色方包括用工单位、用人单位和外包员工。

服务平台帮助用工单位使用权和归属权分离使用工单位降低用工管理的隐性成本,降低风险,有效提升用工单位的劳动效率。

灵活用工商业模式分析

 

新形势下,灵活用工行业发展趋势如何?

 

灵活就业已成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2021年5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支持灵活就业的措施。

 

 

与此同时,以往弹性用工需求与刚性组织结构间的矛盾,正转向员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与工作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组织发展间的矛盾。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加上涉及法律关系、薪酬关系、结算与财税关系、管理关系等不同要素的组合,探讨“灵活用工”中的合规与风控显得十分迫切。

 

面对灵活用工的高速发展,国家正在积极出台相关法规及监管政策,推动整个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规范化,进而加速行业洗牌,实现优胜劣汰、大浪淘沙。

 

同时,在各类科技的赋能作用下,我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逐渐实现从劳工派遣到高端人才寻访、人才培训及组织能力建设等服务业态的拓展和升级,以满足企业、劳动力、社会三方不断发展变化的用工及就业需求。

 

 

社会结构变革的必然结果

 

在过往二十几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迎来的第一个业务风口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及实施。

 

如今有些规模的人力资源公司,基本是在那一波风口下发展起来的,产品以劳务派遣及人事代理为主。

 

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及2020年11月社保正式入税!新政给行业带来了第二次风口。

 

雷军说,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但如果风走了,猪是不是得摔下来?新风口伴随新风险,新风险需要新的风控策略。这轮风控和风口一样,对于大家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风口下谈风控,势在必行。

 

有一家业务流水一年达几十个亿的人力资源公司,旗下有六七种产品模式。但深入了解其商业模式后会发现,其中过半数的产品方案合规风险极大,甚至可能触及红线。

 

都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但做公司不是一两年的事,而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事。今年挣的钱,也许明年就赔回去了,甚至老板人都进去了。1没了,再多0也都是徒劳。

 

灵活用工的解决方案推出前,需要充分论证合规和风控问题。否则,看似是抢占了市场先机,实则给自己挖了大坑,最后触碰了红线。

 

君子审时度势,决定取舍,有可为有可不为。《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风口下更要懂得严防死守住业务底线和红线,时刻牢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